思瀅、琴書等四女先是徙廚房搬出一套茶具,接著又搬出一隻高約一尺二寸的紅泥小炭爐,以及茶鍋、沖罐、茶池和一瓶泉水等物。(作者註解:茶鍋屬細白泥所制,鍋爐高二寸,底有碗口般大,單把長近三寸,如紅柿般大,沖罐也就是茶壺,乃泥制陶壺,茶杯小如核桃,乃瓷製品,其壁極薄。茶池形狀如鼓,瓷製,由一個作為「鼓面」的盤子和一個類似「鼓身」的圓罐組成。盤子上有小眼四個,為漏水所用。而圓罐則用於容納由盤子漏下的廢茶水。功夫茶所用的沖罐,並非買來就用,要先以茶水「養壺」一把小壺,須先以「洗茶」——「即泡茶時的第一道茶」之水頻頻倒入其中,養上三月有餘,方可正式使用。
連鳳琴很快地燒燃炭火,注水茶鐺內烹煮。
連老頭對思瀅說:「你快搬幾個小板凳來,大家圍著火爐坐下。」
琴書說:「斡嘛這麼麻煩,大家坐在沙發上不就好了,還要什麼小板凳,」
連老頭搖搖頭,不以為然地解釋道:「我們今天喝的是功夫茶,這是中國茶藝的古典流派,可以說集中了中國茶道的全部文化精粹,這也是我今天這麼勞師動眾——」
說話間用手指了指唐心虹和連鳳琴,以及擺放了一屋子的各種茶具,這才繼續說道:「約齊了大家,又帶著這些古董,專門跑來,特意耛琴小子泡這碗茶的目的……」
連老頭剛說到這裡,連鳳琴已經忍不住插嘴道:「爸爸,你乾脆把你想要說的話,直接了當講清楚不好嗎?斡嘛這麼大費周章,讓人云裡霧裡摸不著頭腦。」
連老頭苦笑著大搖其頭,「傻大姐,「道」是用來體會的,不是用來說的。
況且很多事情不是事到眼前,又怎麼能說得清楚呢?佛家講究「緣分」和「悟性」任何事情都是強求不來的,我把我要說的所有話,還有這幾十年人生風風雨雨、坎坎坷坷,所積攢的所有經驗之談都泡在這杯茶內,你們喝下去,是否能領捨就全要憑自己的智慧和運氣了。總之,今後那些事情,只有依靠你們自己好自為之了。我是老了,不中用了,唉,人不服老不行,而我能講能說的,也只有這些了……」
他這番話,非但沒有給我清疑惑釋,反而讓我更加糊塗難明,不遇,這讓我更加深了一個印象——今天的事情絕不簡單,它的背後也許真有著刀光劍影的驚心動魄呢!
話說到這裎,連老頭懷中的行動電話突然響了起來,連老頭一愣,徙懷中拿出電話看了一下,皺了皺眉頭,卻沒有理它,繼續著他的談興:「剛才我說到哪裡了?哦,說到為什麼要小板凳,是這樣的——功夫茶是中國茶中茶道最深的一種,無論是對茶器、茶具、茶葉、泉水的精選,還是對候湯、淋罐、沖水、斟茶的細究,以及品茶環境氛圍的營造、品茶心理素質的調養、品茶鑒賞能力的比較等,都要充分體現「天人合一」的美學思想。」
「首先是物求自然。火爐砂銚,紫砂壺白瓷杯,均要本土本色,茶葉茶湯均要本香本味。功夫茶以烏龍茶為專用茶葉,不設色,不加香,色求清淡,味求純真。本香本味,方可親近自然、品韻本原。這與其他茶可加料加色、加味、加香全然不同。」
電話玲聲一直響個不停,連老頭終於惱怒地再次拿出行動電話,重重地按了一下應答按鈕,對著話筒嚷了一句「過兩個小時再打遇來」便又把行動電話褂掉。大家都笑了起來。連老頭將手用力一揮,嘟囔了一句:「不識相的傢伙,真令人掃興。」
早已經端來小凳子的思瀅,沿著火爐擺放好凳子,讓大家圍爐而坐,落座後,思瀅又向連老頭說道:「乾爹,您的功夫茶還沒有講完呢,趕快繼續說啊!」
連鳳琴扶著連老頭在小板凳上坐下來,連老頭又瞇起了眼睛:「嗯、嗯,別催我。可以這麼說,那個其次啊——」
「其次就是說人求專心。因為專心方能致「靜」「靜」是茶人的一種審美修養和體驗。「歸根曰靜」心「靜」方可虛懷若谷、洞察分毫,像鏡子一樣真實地反映出天地萬物。功夫茶的品飲特別要求茶人的專心入「靜」泡一壺茶邊喝、邊看報紙、邊看文件、邊聽電話、邊辦事兒,那不叫功夫茶。功夫茶必須是「閒」著的人「靜」下心來,守在爐邊,圍著茶壺、盯著茶杯,注視著主人(品飲者皆為客)的斟茶動作,判斷其手藝是否正宗,功夫是否精熟,舉止是否文雅,神情是否莊重,四德齊備而茶葉上等,這是客體的完美,加上主醴的「虛靜」使得心靈格外空明,精神不斷昇華淨化,品茶人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,這才可通達「天人合一」的「天樂」境界。適此時,「友情緩緩流動,談興徐徐舒張」「神明凌霄漢,思想馳古今」正是片時之間足抵十年麈夢的情形……」
「所以說,功夫茶的確不亞於一門高深的學問。如果你懂得『天人合一』的義理,功夫茶聖殿之門便打開著恭迎你入室了。」
此時,懷中的電話玲聲又頑強地響了起來。連老頭惱怒起來,拿出行動電話,狠狠地關掉了它,然後,他指著擺放在桌子上的茶具,同我道:「小子,考考你,你知道這個古董的典故嗎?」
我仔細觀賞了一下,這把陶土製成的茶壺古色古香,通體呈紫黑色,雜磋砂土,泛出星星白點,宛如夜空中的點點繁星,壺身上小下大,重心穩定,顯然是一種古樸雄渾的精品,但除了壺柄較為奇怪以外,似乎也看不出什麼別的,我只好硬著頭皮說道:「這好像只是一隻普通的宜興茶壺嘛。」
旁邊的連鳳琴頓時「噗嗤」一笑,我知道自己出了洋相,但於這門學問本人確實欠學,為了在美女面前撐住面子,只好搜腸刮肚地勉強掩飾道:「宜興製作的紫砂陶茶具屬於陶土茶具中最為有名的一種。這是因為宜興的陶土,毅力強而抗燒。用這種紫砂茶具泡茶,既不奪茶真香,又無熟湯氣,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、香、味。宜興紫砂壺大概始於北宋,興盛於明、清。它的色澤典雅,光潔無瑕,古時候,其精美之作貴如鼎,有「土與黃金爭價」之說。而明代紫砂壺大師——時大彬製作的小壺,又是壺中的極品,其做工典雅精巧,作為點綴於案幾的藝術品,更增添品著的雅趣。聽說,他製作的調砂提梁大壺紫砂壺更是陶瓷家族中的驕子,一個便價值連城。」
我忽然腦中靈光一閃,興奮地說道:「這大概就是時大彬製作的茶壺吧,難怪工藝這麼高超!」
連老頭瞇瞇眼睛,笑得更加得意:「你啊,不學無術,不僅裝懂,聰明的真不是地方。這不是明代的茶壺,而是宋代蘇東坡設計的一件樹提壺。你看,這個茶壺是取自然的古青樹枝作為壺的把手,再配以精色瓜形壺身,上面還刻著古樸的的書法,清雅古樸,色彩對比也相得益彰,價值自然更加昂貴。你看看壺身裡面——」
思瀅、唐心虹、琴書和我都把頭湊上去,原來,不大的壺身裡面居然還有蘇東坡親筆題寫的一首詩,筆力蒼糾,意境古雅:「蟹眼已過魚眼生,颼颼欲作松風鳴。
蒙茸出磨細珠落,眩轉繞甌飛雪輕。
銀瓶瀉湯誇第二,未識古人煎水間。(古語云煎水不煎茶。
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,貴徒活火發新泉。
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,定州花瓷琢紅玉。
我今貧病長苦饑,分無玉碗捧蛾眉。
且學公家作茗飲,磚爐石銚行相隨。
不用撐腸掛腹文字五千卷,但願一甌常及睡員日高時。」
正在鑒賞的時候,那邊的水已經煮沸,連老頭對連鳳琴說:「來,丫頭,給大家表演一下你的茶藝功夫,也讓琴小子這個粗漢子開開眼。」
連鳳琴還要推讓一番,思瀅已經強拉她站起,她也只好不再客氣,一邊沖泡,一邊示範解說:「完整的功夫茶一共包含有納茶、候湯、沖茶、刮沫、淋罐、燙杯、灑茶等八個步驟,而每一個步驟又包含若干……」
「治器,包括:起火,掏火,扇爐,潔器,候水,淋杯等六個動作。這好比打太極筆中的「太極起勢」是一個預備階段。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說,這「候水」「淋杯」都是初試功夫。大約起火後十幾分鐘,砂銚中就有聲颼颼作響,當它的聲音突然轉小時,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,應立即將砂銚提起,淋罐淋杯,再將砂銚置爐上。這時就是第二件事開始了。」
「納茶:打開茶葉,把它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,分別粗細,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,再將細末放在中層,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,納茶的功夫就完成了。
所以要這樣做,因為細末是最濃的,多放了容易發苦,同時也容易塞住滴嘴,分別粗細放好,就可以使出茶均勻,茶味逐漸發揮。納茶,每一泡茶,大約以茶壺為準,放有七成茶葉在裡面就很夠了。如果太多,不但泡出的茶太濃,味帶苦澀,而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捲,一泡以開水之後,舒展開來,變得很大,納茶太多,連水也衝不進去了。但太少也不行,沒有味道。納茶是沖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。
神明變幻,由此起矣。」
「候湯:蘇東坡煎茶詩云:「蟹眼已過魚眼生」這就是指用這種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。《茶說》云:「湯者茶之司命,見其沸如魚目,微微有聲,是為三沸。銚緣湧如連珠,是為二沸。騰波鼓浪,是為三沸。一沸太稚,謂之嬰兒沸:三沸太老,謂之百壽湯;若水面浮珠,聲若松濤,是為二沸,正好之候也。」
《大觀茶論》也說:「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躍為度。」」「沖茶:當水二沸,就可以提銚沖茶了。火爐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。提銚後走了七步,揭開茶壺蓋,將滾湯環壺口,緣壺邊衝入,切忌直衝壺心(如用蓋甌,沖一角,然後再衝各角,可同樣忌直衝壺心)提銚宜高,所謂「高沖低灑」是也。高沖使開水有力地衝擊茶葉,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揮發,由茶精迅速揮發,單寧則來不及溶解,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。至於走七步再衝,目的在於滾水稍涼一點,以免破壞維他命C。」
「刮沬:沖水一定要滿,茶壺是否「三山齊」水平面如何,這時要見功效了。好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,決不溢出(沖水過多,溢出壺面是另一回事)提壺蓋,從壺口輕輕刮去茶沫,然後蓋定。」
「淋罐:蓋好壺蓋,再以滾水淋於壺上。謂之淋罐。淋罐有個作用: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,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,追加熱氣;二是小停片刻,罐身水份全干,即是茶熱;三是衝去壺外茶沬。 」「燙杯:潮州土語說是「燒盅熱罐」乃是沖功夫茶中的功夫要點。我爸爸曾經走遍東西南北,到處總結喝茶的經驗,在他喝了功夫茶後說,功夫茶的特點就是一個「熱」字,從煮湯到沖飲,茶都離不開這一個字,這可謂得其三味矣。
燙杯,在淋罐之後,用開水淋杯,淋杯時要注意,開水要直衝杯心。燙杯完了,添冷水於砂銚中,復置爐上,回身「洗杯」洗杯是最富有藝術形態的動作,老手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,動作迅速,聲調鏗鏘,姿態美妙。有一位外國朋友,也是一位茶迷,久聞功夫茶之名,不遠萬里,千方百計,到了中國一定要喝一次功夫茶,他看到洗茶杯的動作時,不禁讚歎再三,說是比雜技團的功夫還要高明呢!確實,不會洗耳恭聽杯的人,一碰到杯便會給燙得要命,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,更不必說到「姿態美妙」了。杯洗完了,把杯中、盤中之水傾倒到茶洗裡去,這時,茶壺的外面的水份也剛剛好被蒸發完了,正是茶熟之時。老手於此,絲毫不差,便可灑茶敬客了。」
「灑茶:幾經數度功夫,最後一手就是灑茶。灑茶也有四字訣:低,快,勻,盡。「低」就是前面說過的,「高沖低斟」的「低」灑茶切不可高,高則香味散失,泡沫四起,對客人極不尊敬。「快」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,且可保持茶的熱度。「勻」是灑茶時必須像車輪轉動一樣,杯杯輪流灑勻,不可灑了一杯才灑一杯,因為茶初出色淡,後出色濃。「勻」字委實重要的。「盡」就是汪要讓余水留在壺中。第一衝留一點,二三沖切切不可。灑完以後,還可把茶壺倒過來,覆放在墊上,使壺裡之水份完全滴出,這是因為只要沒有水在,單寧就不能溶解,茶就不會苦澀……」
解釋完以後,她先用開水洗淨茶杯,藉以提高茶具溫度。
「這叫做白鶴沐浴或者洗杯」連老頭解釋道。
然後,再拿起起一個錫罐,打開倒出一些茶葉,放在那只樹提壺內(這叫做烏龍入宮或者落茶)同時說道:「這些茶葉得之不易,我爸爸珍藏許久,都不捨得飲用。」
這時候,唐心虹不解地問道:「這就是功夫茶的茶葉嗎?」
連老頭連忙笑著解釋道:「所謂功夫茶,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。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。之所以叫功夫茶,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,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,此功夫,乃為沏泡的學問,品飲的功夫。其中,潮汕功夫茶獨成一格,如果烹茶沒有功夫,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。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,沖茶之法。」
連鳳琴也解釋道:「功夫茶起源於宋代,在廣東的潮州府和福建的漳州、泉州一帶最為盛行,可以說是唐、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。蘇轍有詩曰:「閩中茶品天下高,傾身事茶不知勞。」
我今天用的就是潮汕功夫茶。」
「總的來說,功夫茶之「超凡」就在於其「烹治之法,本諸陸羽《茶經》而器具更為精緻,操作更為考究,品飲更為高明。以功夫茶最具代表性的潮汕功夫茶來說,其茶藝流程要比紅茶、綠茶、花茶等其他茶類複雜得多,相比較而言,功夫茶有更多的講究。龍井與碧螺春是知名度較高的綠茶,號稱「色、香、味、形」四絕;而功夫茶,除了品賞這色、香、味、形之外,還要品「韻」如武夷茶的「巖韻」安溪茶的「觀音韻」鳳凰茶的「山韻」凍頂茶的「風韻」「韻」要清、雅、厚、遠。缺乏訓練或飲茶經驗較少的人,根本就分辨不出「韻」與「味」的區別,更不用說何為清、雅、厚、遠」思瀅也好奇地問道:「那麼這樣說來:只要是用這個功夫,沏的茶就都叫做功夫茶嗎?」
連鳳琴點點頭,又搖搖頭,說道:「功夫茶一定要衝出味道來,但並不是所有的茶葉都適合這樣子沖泡,一般大家選用的都是如鐵觀音、水仙和鳳凰茶此類的烏龍茶葉,因為烏龍茶介乎紅、綠茶之間,為半發酵茶,用它,就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、香、味。這功夫茶濃度比較高,初喝似嫌其苦,習慣後就會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。」
「那我們今天用的是什麼茶葉呢?」
琴書也開口問道。
連老頭解釋道:「是碧天峰的「鐵觀音」」
「鐵觀音?」
「對!說起這個「鐵觀音」倒是有個典故:相傳,安溪西坪堯陽面巖仕人王士讓,清雍正十年中副貢,乾隆十年出任湖廣黃州府蘄州通判,曾築書房於南山之麓,名為「南軒」清乾隆元年春,王與諸友經常會文於南軒,於夕陽西附徘徊南軒之旁。一日,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異於他種,遂植南軒之圃,朝夕管理,精心培育,年年繁殖,枝葉茂盛,圓葉紅心;采製成品,烏潤肥壯,氣味超凡;泡飲之後,香馥味醇,沁人肺腑。」
「乾隆六年,王奉召赴京,晉謁禮部侍郎方望溪,以此茶免餞贈。方侍郎品其味非凡,便轉獻內廷。乾隆帝飲後,甚喜,召見士讓詢問堯陽茶吏,以其茶烏潤結實,沉重似「鐵」、味香形美,猶如「觀音」因此,賜名為「鐵觀音」」
「哦,原來如此。」